Home / IB Chinese Blog / IB 中文語言與文學 分析實例 – 《活著》

IB 中文 A 語言與文學 Paper 2 練筆 ——《活著》

Paper 2 選題: ⽂學作品是作者對⼈性觀察思考的結果。在你選修的作品中,作者怎樣通 過各種⼈性的分析描述,揭示出作品的不同意義。

《活著》

(分段練筆節選)

1. 論點:死亡敘事始終貫穿在余華的⼩說創作⾥,作者這種寫作⼿法表達的卻是⽣存的主題,即「⼈是為活著本⾝⽽活著,⽽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」。

2. 分析⼀:要重視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——20 世紀經歷了內戰、三反五反、⼤躍進、⽂⾰等動蕩的中國,不同時代對⽣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不同的關注。有很多批判的聲⾳質疑福貴存在的價值,認為福貴這個形象並非勇敢樂觀,⽽是被苦難壓平了,甚⾄是⼀種麻⽊之後的寂然。至於⼩說發⽣的年代中,⾯對時代的不可抗⼒,和對比「苦難」的⼒量懸殊,主⼈公⾝上就會有⼀種強烈的命運感,但余華塑造的福貴不是⼀個宿命論者,⽽是⼀個命定論者,即使境況無從改變,還是能靠著⼼境的轉變,堅持忍耐下去。

3. 分析⼆:藝術⼿法+⼩說細節分析

4. 分析三:⽤貼近現實的寫作表達⽣存哲學余華的作品都是源出於「和現實的那⼀層緊張關係」。作為中國億萬農⺠中的⼀個代表,福貴不僅沒有像⾃⼰名字所寓意的那樣成為有福且貴之⼈,他的精神⽂化⽣活也極度匱乏,執著地相信苦難就是要忍受的,熬過去就好了,⼩說結尾才有了⻩昏下兩個「福貴」耕⽥後漸漸遠去那樣⼀副平靜和諧的畫⾯。「福貴『活下去』的信念,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底層⼈物『貴⽣忘死』⽣命態度的折射。他⽤近乎殘忍的敘述,告訴我們最樸素的道理,為了活著⽽活著,看似毫無尊嚴感,但活著就意味著⼀切。」

5. 總結:余華的寫作態度:以絕望寫希望。「我相信這個現實世界會越來越好,我⼀直以來是樂觀的,雖然我的⼩說讀起來是悲觀的。⋯⋯滿懷希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絕望之書,滿懷絕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希望之書。」「我決定寫下⼀⽚這樣的⼩說,就是這篇《活著》,寫⼈對苦難的承受能⼒,對世界樂觀的態度。寫作過程讓我明⽩,⼈是為活著本⾝⽽活著,⽽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。我感到⾃⼰寫下了⾼尚的作品。」

Get a free One-on-One trial lesson